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以“创新驱动、产业链韧性、内需拉动、绿色转型”为关键词,揭示了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下持续向好的底层逻辑。作为传统制造业的重要分支,中国陶瓷砖产业(以下简称“陶企”)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既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环保约束趋紧的挑战,也受益于政策红利释放、消费需求升级的机遇。其发展趋势,本质上是观察中国经济“稳”与“进”的微观窗口,更是传统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样本。
一、政策驱动:从“规模扩张”到“绿色智造”的底层逻辑重构
陶企的发展轨迹,始终与政策导向紧密相关。近年来,“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推进,成为重塑产业逻辑的核心变量。2023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材行业(含陶瓷)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2024年《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全面落地,将陶瓷砖的放射性、甲醛释放量等指标纳入强制性认证范围。政策的“硬约束”倒逼企业加速技术迭代:一方面,煤气发生炉、喷雾干燥塔等传统高耗能设备的清洁化改造成为刚需,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比例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废瓷粉回收再利用、光伏屋顶覆盖等循环经济模式从“可选选项”变为“生存必需”。
与此同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推动居住消费升级”,为陶企开辟了增量市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存量更新”需求,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自建房品质提升的“下沉市场”需求叠加,推动陶企从“卖产品”转向“卖解决方案”。例如,防滑耐磨的功能性瓷砖、适配智能家居的薄型岩板、符合健康标准的抗菌陶瓷等细分品类,正成为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的产物。
二、经济趋势:从“要素依赖”到“创新赋能”的增长动能转换
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本质,是增长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切换。对陶企而言,这一切换体现在两个维度:
其一,技术创新重构成本优势。过去,陶企依赖低成本土地、劳动力和能源维持竞争力;如今,研发投入强度(R&D占比)成为新的“护城河”。头部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在纳米釉料、透水陶瓷、3D打印成型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不仅将产品合格率从传统的75%提升至92%以上,更通过定制化服务(如按需设计纹理、规格)将毛利率提高15—20个百分点。这种“技术—效率—溢价”的正向循环,正是人民日报文章中“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活力的核心密码”的产业注脚。
其二,产业链协同强化抗风险能力。陶瓷砖产业具有“原料开采—装备制造—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终端销售”的长链条特征,任何环节的波动都可能传导至全行业。近年来,“链长制”政策的推广(由地方政府负责人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推动上下游企业从“竞争关系”转向“共生关系”。例如,陶机装备企业与陶企联合开发智能窑炉,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能耗精准调控;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共建区域仓储中心,降低库存周转天数。这种“链式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人民日报强调的“产业链韧性”的具体实践——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提升整个产业的抗周期能力。
三、消费变革:从“功能满足”到“价值共鸣”的产品逻辑升维
中国经济的“韧性”,最终落脚于内需市场的深度与广度。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陶瓷砖的消费逻辑已从“满足基本功能”转向“传递生活方式”。年轻消费者不再将瓷砖视为“建筑材料”,而是“空间美学的载体”:他们追求与家居风格匹配的个性化设计(如侘寂风、极简风的特殊肌理)、关注产品背后的环保理念(如是否使用可再生原料)、甚至重视品牌的文化属性(如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这种变化推动陶企从“制造工厂”向“文化服务商”转型:有的企业设立设计工作室,为客户提供“瓷砖+软装”的整体搭配方案;有的企业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如敦煌壁画、江南园林),推出具有文化IP的限定款产品;更有企业通过AR技术让消费者“云体验”瓷砖铺贴效果,将购物过程转化为沉浸式的场景互动。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内需拉动”战略的成效——居民消费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持续的市场牵引力。正如人民日报所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中国经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陶企的产品逻辑升维,正是这一底气在微观层面的生动体现。
在变局中锚定“稳”与“进”的平衡
中国陶瓷砖产业的发展趋势,本质上是“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在传统制造业的具体演绎。它既遵循“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绿色转型”的宏观逻辑,又在实践中探索出“技术赋能效率、协同强化韧性、价值重构市场”的微观路径。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创新动能的不断积累、消费需求的深度升级,陶企有望从“规模优势”转向“质量优势”,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写下更具象的注脚。
(美家网产业研究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