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听到一位企业老总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并不急于进行市场推广,因为过早打开市场,产品容易被别人模仿抄袭。
一语点醒梦中人。在克隆模仿泛滥的陶瓷行业里,惟创新破困局的陶瓷企业,是否会为防患未然而放慢创新代步?如果大家都主动放慢,将会出现怎样的结局?慢半拍与创新驱动大势是否不合拍呢?
其实,慢半拍的说法早已有之。有企业就是打慢半拍的时间差,不愿首推新产品,而是针对其他企业推出相关新产品、新技术后的市场反馈对产品进行类似二次创新的改善提升,从而推出比一代产品性能更好、功能更佳、技术指标更稳定的改进型、准二代或是二代产品,并以更新产品的种种优势横扫市场。得益于一代产品的前期市场宣传推广与铺垫,二次创新后的产品推广将更顺势,企业获益会更丰。由此衍生出来的慢半拍策略,被企业界广泛认同。
模仿没有罪,慢半拍没有错。我国陶瓷业的崛起,正是借助仿制之舟。为降低风险和损失,获取最大利益而故意慢半拍,既透着智慧,更折射无奈。有人甚至说,在市场上,快一步有可能成为先进,也可能成为先烈。但慢半拍就能稳坐钓鱼台吗?也不尽然。
企业老总的话反映出一种行业状态。透过国内的陶瓷卫浴相关展会,可以感受到国内陶企业的成长脚步与豪迈自信。但产品大同小异多雷同,真假李逵竞相秀的场景,也让那些首创的陶企伤不起。国外展会有防范中国陶企“抄袭”的狭隘意愿,国内展会有禁止拍照的防范措施,都对恶意模仿说“No”。看似产业繁荣的背后,有多少真金白银的创新之作?有多少货真价实的独门绝技?看似模样相似的创新产品,说明大家都在一窝蜂地上智能卫浴、做瓷抛砖、买大理石砖,这是行业的真正繁荣吗?这是企业的真实实力吗?这是陶瓷的领先创新吗?
生存是首要,发展是重要。慢半拍也好,领先一步也罢,都是不同企业针对自身实际采取的不同策略,无可厚非。只要是真实融入自己智慧与投入的自主创新,都是可以受到尊重、得到尊敬的。国内陶企要敢于在创新领域独树一帜,以领跑者姿态,才能成就行业发展的新高地。
慢半拍,或为厚积薄发,或是留一手。借鉴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进一步的创新,是提倡的,此举即有慢半拍之意。有人说“从0到1”是创新,“从1到N”是山寨,其实并非如此。“站在巨大的肩膀上”再跃升,迅速消化吸收全球最好的技术和优势,完成再创新和商业化,这一“从1到N”的过程,是一种优化创新,是从优到精、致力改进、追求极致的再创新,也是包括陶企在内的中国企业创新的一大特色。
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成就创新引领的战略高度,陶瓷企业更需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定信念,以国际视野和踏实干劲,把注意力转移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上来,这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内陶企的主基调,也是成就升级版与强国目标的大方向。
慢半拍,不应是为夺人所爱的横插一杠子,也不该成为偷奸取巧的堂皇说辞。国内企业防止抄袭故意慢半拍的担忧,也非空穴来风,更非杞人忧天。这种慢半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则将成为竞争优势,反之则会成为经营风险,不仅是错失机遇,更会成为侵权被告。
不管是慢半拍,还是领先一步,能促进企业真实发展才是最好。为防止慢半拍者的恶作剧,损伤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陶企一方面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研发创新一代、二代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规划、市场推广与营销契合等,让自己的创新成果始终处于领跑位置。另一方面对创新成果进行有效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筑城墙加以防范,磨利剑加以捍卫,让创新成果得以延续并获得成长空间。
有业内专家如是说,主动创新好比“进攻”,慢半拍犹如“防守”,市场竞争就如同一场气势磅礴的足球赛,要想控制场面,取得胜利,主动“进攻”永远好于被迫“防守”。
此外,笔者还有一个不成熟的妄想建议。陶瓷业中,大中型实力派企业要站在行业利益与战略高度,主导自觉性、自主性创新引领,推进产业升级,成为创新驱动的主力与前锋。中小陶企可适度瞄向具有升级空间的技术和产品,以填补二次创新的空缺,拾遗补缺再创新,曲径通幽再进步。这样才能共建陶瓷业分工协作共赢的“协奏曲”,同声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合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