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台战略打造生态圈近来,一个词——“互联网思维”炙手可热,不管你身处什么行业,如果你不能言必“互联网思维”,那你一定被视为落伍了。
的确,互联网已经侵入到各个传统行业的地盘,先是蚕食、后是冲击、最后是颠覆。过去,紧盯、严防和死掐的同行,现在可能突然变得不再重要甚至通病相怜。原来号令天下的巨头,如今则放下身段去学习异军突起的新秀小弟。因此,一个个传统行业,或被动或主动地接受着“互联网思维”下的改变、重构。
6月中旬,突然爆出的“海尔裁人”事件,在他们内部人看来属于媒体的过度解读,其实质是海尔掌门人张瑞敏在“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创新战略的实践。
这次裁员真的只是媒体的过分解读吗?能否从其他家居企业的裁员事件中看出相似之处?
本版不去讨论海尔裁人事件本身,只是从中国房地产报的定位出发,探究海尔与房地产相关的事业部,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变革路径,以及其可能对整个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
一直以来,海尔的掌舵者张瑞敏都被视为中国企业家中的教父级人物,他跟阿里的马云、华为的任正非一样,江湖传说从未断过。
“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6月14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上自曝裁员2.6万人的计划。这被外界解读为“海尔裁员”的消息一经发出,便搅动了整个家电业江湖。
其实,稍微留意便不难发现,“海尔裁员”其实是海尔公司整体战略下的具体策略之一。
近年来,张瑞敏不断强调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制造业,以达到“智能无人化”的制造环境。就在去年年初,海尔正式宣布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这是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之后,海尔的第五个发展阶段战略。
在网络化战略之下,除了张瑞敏高调公开的裁员计划之外,其相关产业的很多变革已在悄然进行。海尔电器副总裁兼海尔家居总经理刘斥表示,海尔步入网络化战略阶段,网络化家居是很重要的平台战略。
“海尔通过买方信贷将钱借给开发商,开发商将装修、材料采购包给海尔,海尔采取工厂化组装,同时上万家门店作为线下店提供售后服务。”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装饰企业整体在加强供应链管理,海尔家居则以平台战略着手“下盘大棋”。
集团网络化战略
向互联网转型,海尔是中国家电业的旗手。在海尔看来,网络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张瑞敏称,海尔网络化发展战略的基石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事实上,在内部实行“抢单制”的海尔,人单能否合一已经成为裁员的标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每个人都承接互联网时代的单,就是‘人单合一’。互联网时代,如果你能找到这个单,你的酬和这个单连起来,比你原来的酬可能要高。但你要是找不到,你就只能解约离开。”张瑞敏在内部谈话时说。
不过,两年裁员2.6万人,对任何制造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海尔却在去年已经成功悄然裁员1.6万人。这不禁让人好奇,在这场快速瘦身计划中,海尔这艘巨轮正在经历什么?
纷纷进驻家居业的集团企业
对于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的疑问,一位曾经是海尔在职员工(现在他的公司转为与海尔合作的合资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对外声称是裁员,其实只不过是将一部分员工由“在册员工”转为“在线员工”。就好比方说,你一直在城里干活儿,但你的户口在农村,现在是将你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农村不再有你的户籍了,但对你干的活儿没有任何影响和改变,你还是在继续干你此前的活儿。
而由“在册”转为“在线”的途径,便是那些隶属于海尔的分公司或事业部,整体转为与海尔仅是合作关系的小微公司,这些小微公司可以借助海尔的品牌、用户资源和平台,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这样的小微公司目前在海尔有42个,统称为“商圈小微”。海尔曾预计内部将成立2000家小微公司。
上述内部人士表示,之前张瑞敏也在各种场合下提及过小微公司,只不过大家没注意,这次直接说裁员结果,没想到引起反响如此强烈。
不过海尔也遇到了“解约”难。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注意到,在6月4日海尔的《海尔人》内刊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在试错纠错中创新前行》的评论,其中强调“解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之所以‘解约难’是因为背后的传统机制、流程没有破。新的互联网组织和创客机制没有立起来。”
家居板块主动出击
曾经有一位讲师在海尔大学讲堂上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巨人倒下时甚至他的尸体都是热的。”互联网时代,庞大的企业经受着更大的风险。这也就不难理解海尔网络化转型的决心与力度。
早在集团掌舵人张瑞敏下达向互联网转型的指令前,海尔家居就在谋划未来的转型与战略规划。刘斥在2013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的一次沙龙上表示,海尔家居内部人工成本直线上升,已经到了临界点。假如装修产业化做得好的话,主要依靠机器在工厂生产,成本算下来要远远低于现在的精装修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