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后工业时代有什么特点呢?
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转移。
因此,后工业社会首要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服务业指的是除上述两种产业之外的商业、财经、交通、卫生、娱乐、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
2、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
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
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远超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而科技人员的增长率更是个中翘楚。
3、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
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和机器关系的社会。
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当然,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
但是后工业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使之能够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
正是由于人们对创新的性质有了这个变化,才使得理论知识变得无比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领域的发展,日益取决于理论工作的进展。理论工作把已有的知识有序化,并指出用经验来验证的途径。
实际上,理论和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即轴心原则。而学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门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
未来的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但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会随着增加。但是,新的预测方法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的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
中国的建陶行业,毫无疑问,早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业队伍之中。在变革转型期,企业家也好,行业从业人员也罢,总是会觉得茫然。或许好好观察理解下我们现在社会所处的状况,然后依势而为,做出痛苦的调整或者抉择,不失为长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