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的裸眼3D 水幕电影上演古镇故事;10 分钟的音乐喷泉光影水柱交织起舞;8 分钟的音乐烟花魅力四射创意连连……灯都生态湿地公园湖面这一场集合光、电、水、声、雾、火、气的 3D 音乐喷泉,在11月5 日晚揭开了第三届古镇国际灯光文化节(以下简称 “灯光文化节”)的神秘面纱。这场精彩喷泉表演是古镇一家室内照明大咖的首场“喷泉灯光秀”。
■室内照明大咖首次“造”喷泉
灯光文化节首晚吸客超38万人次,位于南门的喷泉是最大吸睛点。昨天上午见到魏伟明时,他已在音乐喷泉现场工地待了两个多月。作为曾斩获国际大奖的琪朗灯饰的总经理、3D 音乐喷泉项目总指挥、古镇本土人,每个身份都让魏伟明“压力山大”。亮灯前两天调试喷泉,为保护设备打湿一身,正式首秀时,患了重感冒。“因为只许成功。”他说。
魏伟明团队称自己“剑走偏锋”,造了“专业人士也许会觉得不专业”的喷泉。施工地生态湿地公园湖面约220多亩,要施展拳脚,就得把整个湖面都变成舞台。于是,喷泉喷到160米最高处时,风会将水雾送到观众前,打伞、穿雨衣观看毫无违和感,却也成为最能“亲密接触”的喷泉。
既要古镇特色,又得国际化,团队的设计眼光放到拉斯维加斯、迪拜等著名旅游胜地,综合时下世界流行“光、电、水、声、雾、火、气”七大音乐喷泉元素。开演时,灯饰卖场、六坊云龙、苏氏宗祠、苏炳添飞驰等古镇元素在水幕中投放,如海市蜃楼。收尾时的烟花表演,是一场充满国际范,以火为元素的音乐 “喷泉”。日后使用效益上,团队也作考虑,如设计了微信发送霸屏表白等互动环节。
琪朗灯饰是室内照明名副其实的“大咖”,这次为何敢造喷泉?魏伟明说,5年前公司成立专门团队承接灯光项目工程,但以贴牌为主。后来在古镇政府牵头下,公司又与香港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进行校企合作,研究多媒体灯光秀,近期打算牵头成立多媒体灯光秀产品开发和艺术效果设计的研究中心。未来灯光秀将成为公司新的“业务蓝海”。
■全息投影技术首次用在景观照明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阮吉锋去年在古镇注册公司,此前他和古镇打交道长达13年。这次担纲灯光夜景总设计师,他大胆地将西湖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搬到古镇,在生态湿地公园北门上演。“这是首次将全息投影技术应用于景观照明。”他介绍说。山水之间,虚实相间,湖中真人舞美 “白娘子”和全息投影出来的“许仙”成双起舞,全息技术、灯光雕塑、激光、喷泉等先进灯光技术交融,如梦如幻。
人民广场20多万立方米的立体空间布满光精灵,对灯光控制的联动技术要求很高:投影中的“光凤凰”飞过,飞向人民广场洒下光的种子,广场几千只灯光小精灵变幻跃动,配合罗马灯柱投影形成一全景,这一景观全程任一环节脱节都不连贯。“这精准的总控技术是自主研发的。”阮吉锋说。
作为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资深会员,阮吉锋说,通过灯光节改造城市景观照明,古镇灯光节已提供很好样本。
记者观察
用“灯光秀”开辟产业“蓝海”
古镇灯光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三届,见证了古镇在城市景观照明技术日趋成熟。近年来,借助“灯光秀”和城市灯光工程热,古镇灯饰龙头企业在布局开辟新“蓝海”。如,华艺灯饰灯光设计已经运用到国家体育馆、G20峰会会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会场所等大型景观工程。琪朗灯饰从“贴牌”到成功打造自主研发创新的3D 音乐喷泉。今年灯光文化节,53 件灯光小品中,不少是古镇本土企业景观照明的“首秀”。借助灯光文化节,打造的不仅是“大众”品牌,也驱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刘升平认为,LED 照明的应用,光源与灯具实现一体化,将使灯光场景的应用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城市景观照明创新空间越来越大,也将激励古镇更多灯具生产者提高灯光应用创造性,提升产品附加值。
不过“蓝海”虽宽广,也要“创新”来作舟。 曾参与多个灯光秀与灯光项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阮吉锋认为,古镇镇近年来景观照明业务的比例有所提升,但仍集中在制造端,需要吸引更多国内外设计资源参与,补足创新短板,而古镇灯光文化节发挥很好的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