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顺德制造型企业跳出本土的弹丸之地,进而放眼全省、布局中国,开辟更广阔的新产业天地。
岁末将至,顺德人谭海良投资建设的北方最大家具卖场——河北金钥匙家居中心即将迎来今年最后一拨旺季,距离1000多公里,万和合肥基地、美的芜湖工厂里,工人们还在加班加点,赶工年底的生产高峰。
而在千里之外,这些企业的总部,佛山顺德,每天都货如轮转,并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顺德成就了制造业,制造业也成就了今天的顺德。作为世界工厂的重要车间,正是制造业成就了顺德之于广东、之于全国的“江湖地位”,也推动顺德长期在中国县域经济中领跑。
然而,随着本土要素瓶颈的日益突出、产业竞争的加剧,出于生产要素的配置、产销一体的现实、成本效率优化的考虑,越来越多的顺德制造型企业跳出本土的弹丸之地,放眼全省、布局中国,开辟更广阔的新产业天地。
那么,产能的外迁对顺德本土制造又带来哪些影响?顺德制造又将如何保持制造业重镇的地位?在不少走出去的顺德企业代表看来,抓住工业设计、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未来顺德制造将由大变强,在中国制造业版图继续引领前行。
1 要素瓶颈倒逼产能转移成大势
今年,北方“煤改电”政策让顺德空气能企业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但广东华天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毅对企业产能的外迁依旧“耿耿于怀”。
3年前,因本地发展空间受限,以华天成为代表的20多家顺德空气能企业整体外迁,目前华天成已在河源龙川、肇庆建立起另外两个生产基地。“我们一直想在顺德大良要10亩地建总部,但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产能往外转移也增大了公司的管理成本。”郭建毅说。
事实上,近年来家电、家具、机械等顺德优势产业,选择“走出去”也缘于遭遇类似的困境。“做实业离不开土地、人、厂房、资本等几个关键要素,最重要的土地没有了,继续寻求发展就一定要走出去。”安徽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欣说,科达洁能位于顺德陈村的总部,发展空间已经捉襟见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仅有806平方公里的顺德,土地开发强度已达50%以上,土地资源的高度紧张,诱发工业用地价格不断上涨,平均80—100万元/亩的价格,成为严峻经济环境下企业购地扩产的巨大障碍。相比之下,顺德以外的地区尽管不同区域标准不一,但土地成本普遍在20万元/亩以下。
纵观顺德产业外拓的历程,最早考虑的主要是地缘的因素。目前,中山东凤镇、南头、黄圃镇等邻近顺德的镇街工业园内,顺德企业数量占比高达40%以上,顺德制造已成为拉动这些镇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近年来受政策引导,顺德企业又进一步往江门、云浮等省内更远的区域扩张。
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消退、内地人力成本的上升、物流成本的上涨,实施产业布局的转移,以便贴近销售市场、劳力市场,降低投资成本,提升物流效能,早已成为众多发达地区的企业的必然选择。
“万和最早是因为顺德的土地紧缺,要扩大规模就在高明更合建生产基地,后来又到杨和、中山投资,现在又到安徽合肥设厂,我觉得这步棋应该是走对了,因为我们的产品毕竟是面向全国各地。针对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市场就近布局,最起码物流成本降低不少。”万和电气合肥工厂厂长李伟峰说,在合肥设厂至少让产品运输缩短了1200多公里,每年节省物流成本超过200万元以上。
有业内人士则指出,作为顺德产业梯度转移最大的产业集群,地处华东、华北连接点上的安徽芜湖、合肥与滁洲,抓住广东家电产业外溢发展的大趋势,现在无论从品牌集中度、总产值等各项指标已经逐渐超越顺德,对顺德在全国家电产业中的地位形成较大的冲击。
“全国各地来招商引资的势头一点都没有减少,而且都提供了很多生产要素以及税收上的优惠。最近安徽芜湖、河南信阳就向我抛出了绣球。”广东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目前顺德在生产要素上已无任何优势,出于市场考虑、产能布局和技术革新的需要,未来顺企对外投资转移的趋势会越来越普遍。
郭建毅从其日常的外出观察中也感受到这一趋势。近年来,位于山东德州的中央空调城崛起迅猛,吸引了不少企业落户。“这对广东制冷大厂会造成压力。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有可能被取代。”
2 技术与资本驱动闯出新天地
受本土要素瓶颈和企业发展战略影响而“走出去”的顺德制造,努力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并在当地要素成本、政策扶持等优势叠加下,企业竞争力实现大幅度提升。
作为顺德产业外拓较早的代表,美的可谓在安徽再造了一个家电产业王国。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其他地区,芜湖政府对于家电业的发展布局更有先见之明。当美的确定要落户芜湖后,芜湖市政府就提出了“美的无小事”的口号,全力支持美的工厂建设。
“当时我的电话甚至还能直接打到芜湖市委书记办公室,第一时间反映情况。”芜湖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产品经理钟柱威表示,正是因为政府的大力支持,助推美的在芜湖实现跨越式发展,产能从1998年的十几万台到如今最高年产900万台,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总产值约占美的空调总产值的40%,年销售额约为500亿元,并带动起上百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在芜湖集聚。
同样在安徽,顺德机械装备龙头科达洁能则抓住了马鞍山市公车改革、放开售电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有利时机,在当地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售电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已在当地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其中科达洁能与马钢集团合资成立的售电公司,已经与用电大户签订了年用电20亿度的协议,从而打破了地方供电局的垄断地位,为用电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实惠。
事实上,经过多年来在当地的融合积累,顺德制造“走出去”已不只是简单的产能输出,发展路径已经从过去依赖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资本驱动方向发展。
美的芜湖厂区从物料投放、产品组装、激光贴牌到产品包装生产全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的吊挂系统宛如长龙一般贯通整个室外机生产车间,8台橙色的机械臂正在整齐划一地作业,一旁的生产工人只需承担简单的协助、调试和检测工作。
“近5年来,工厂从原来的1.2万人,减少5600人,生产效率提升了一倍。”钟柱威介绍,这条投资3亿元进行改造的自动化生产线,从物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只需4小时,生产技术水平在美的的各个基地中居领先位置,连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南沙空调工厂在筹建之时也以此为参照物。
凭借上市公司雄厚的融资能力,科达洁能在安徽投资不到10年时间,迅速切入新能源汽车租赁、小额贷款、市场化售电、清洁煤制气、新型墙材机械、环境治理等几大新兴产业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科达洁能在外布局时,往往采用资本运作、行业并购形式快速切入。例如,2012年,科达就通过并购竞争对手新铭丰,稳坐墙材机械行业龙头的位置;在环境治理领域,去年8月,科达又以1.8亿元收购江苏大气治理知名企业科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72%股权;而在新能源板块,则通过收购漳州巨铭石墨有限公司,夯实其在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基础。
3 立足顺德充分发挥价值链高端优势
“走出去”固然为企业在外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但对于它们的总部顺德而言,这样的现象会否削弱其自身原有制造业的竞争力,是否会导致以制造为本的顺德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可能?
“顺德发展制造业这么多年,根底深厚,产业链完善是其最大的优势。”李伟峰坦言,目前万和在外基地的产业链配套还不是很齐全,像合肥当地只能采购到外包装的简单物件,发热管、电控板等核心部件都需要从千里之外的顺德总部调配。
对于美的而言,尽管芜湖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在行业内已处于领先水平,但与顺德总部仍有差距。
“顺德总部的效率更高,管理更高效,对市场的敏感度更高,像工业设计等价值链比较高端的环节必须放在顺德,对市场潮流的捕捉和在产品的开发上更有优势。”钟柱威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生产资源仍是顺德制造的最大优势,其他地方难以追赶。
立足现有优势,放眼全国甚至全球布局,今后顺德制造又该如何发力?
“我们一直想在大良要10亩地建总部,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前段时间在伦教物色到一处厂房,计划明年4月份搬过去打造成总部。”在郭建毅看来,产能的外移毕竟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如果能够规划一个新能源产业园区,吸引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将其上下游集中起来,对顺德产业的集聚提升是一件好事。
钟柱威则认为,顺德制造需要进行一些内部的升级调整,这一是体现在内部的管理,二是要应对市场变化需要转型,做一些更有附加值或者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产品。“产能不一定要全部转走,而是要发挥你独有的优势,你对家电的理解要更深刻,要将多年制造工艺的沉淀转为对信息自动化的升级。”
作为顺德“两家一花”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的代表,河北香河金钥匙家居中心董事长谭海良说,未来顺德不能只是立足于做一个生产基地,而需要往贸易、研发、交易等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的要素延伸,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可以想见,当顺德制造以总部为支点和中心,对外部基地输出技术、信息和人才,形成产业链协同分工体系时,顺德制造,布局中国的步伐将越迈越开。
对话
顺企大佬眼中的本土制造竞争力:产业链完善是最大优势智能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走出去”固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但对顺德制造本身也是极大的挑战。如果自身的产业不能随着产能的外迁优化升级,则有可能面对产业“空心化”的危机。在产业、人才、资源要素加速流动的当下,作为珠三角制造重镇的顺德本土制造业还有何竞争力?针对这些问题,南方日报采访了美的集团芜湖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产品经理钟柱威,河北金钥匙家居董事长谭海良以及合肥万和电气厂长李伟峰等顺德制造在外投资布局的代表,希望为顺德制造今后的转型发展指明方向。
记者:随着土地等生产要素瓶颈日趋紧张,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去,而内陆地区因为承接这些产能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下,顺德本土发展制造业还有何竞争力?
李伟峰:顺德家电发展这么多年有深厚积淀,根底牢固,产业链非常完善。相比之下,顺德以外的基地当地的产业链不是很齐全,只能采购一些包装品,像发热管、电控板等核心物件都需要在顺德采购,所以说产业链完善仍是顺德发展制造业的最主要的优势。
钟柱威:我认为实际上芜湖生产基地的管理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已经非常优化了,但和总部还是有差距,这就是顺德的核心优势,总部效率更高,管理更高效,对市场的敏感度更高,像工业设计必须放在顺德,放在芜湖就不合适。顺德在生产资源上的优势是其他地方根本无法企及。
记者:告别过去依靠要素资源驱动,随着一些产能的外迁,顺德本土制造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何方?
钟柱威:我觉得顺德家电还是需要一些升级调整,要体现出比别的地方更有竞争优势,这体现在内部的管理,毕竟做的时间长,内部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次是要应对市场变化转型,做一些更有附加值或者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产品,不一定要全部转走,但是要发挥独有的优势,顺德对家电的理解要比其他地方都要深刻,要将多年制造工艺的沉淀转为对信息自动化的升级。
李伟峰:顺德如果要继续巩固他的家电产业地位,企业机制载用工方面要有些改变,针对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要有更多形式的激励制度。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哪怕是给点干股都行,只要企业盈利就可以用分红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谭海良:顺德的家具生产产业链全国有名,我认为顺德未来主要做贸易、研发、交易平台,打造总部基地,而非只是一个生产基地而已,因为家具行业占用的面积比较多,顺德已经没有太多的土地去承载。
观察眼
顺德制造:你的竞争力在哪里?
从顺德出发,然后回到顺德,重新思考顺德、问策顺德。在顺德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刻,立足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前夜,笔者远赴广东新兴、安徽芜湖、马鞍山、河北香河等地实地采访,将顺德置于全中国视野当中进行思考,力图还原顺德资本、顺德制造投资布局的中国路线图,寻找一个县域经济的产业扩张之旅,从而反观顺德制造当前与未来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区域分工的明晰、产业扩张的加剧,本土生产、全国销售的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大工业时代的资本扩张、产业布局的需要,生产要素的配置、产销一体的现实、成本效率的优化,顺德制造需要跳出弹丸之地——顺德,进而放眼全省、布局中国。
然而,有人担心企业频频外迁,是否会影响到顺德发展的根基,制造业因成本倒逼出走顺德,是否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可能?
在采访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相比起外出投资的区域,顺德本土制造仍有较大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工业设计、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尖端零部件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如美的芜湖基地的产品设计、外销出口、研究开发等环节仍然对顺德总部形成高度依赖;万和合肥基地使用的发热管、电控板等核心部件,受制于当地产业链配套不足与加工能力,尚需从顺德采购。
围绕上述几个环节的优势,跳出短板理论的思维局限,运用长板理论将顺德的优势尽可能进行聚焦,将顺德本土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进一步提升顺德本土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跳出与投资要素充裕地区拼土地拼市场的同质化竞争陷阱,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当中,扼守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进而强化价值链高端的地域竞争优势,实现资源与生产的全球化布局,才能实现顺德从制造大区向制造强区的成功一跃,这是顺德本土制造保持旺盛生命力与强大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