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财我们赚还是不赚 探讨跨国公司的新本土化

/ by 搜狐博客 浏览次数:

  跨国公司的新本土化  

  在中国加入WTO那天起,标准国际化就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尊受”的贸易准则。

  但是,回眸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标准国际化行进中,中国企业依旧是步履艰难。是中国人天生脑笨?还是中国人“求财心切”?抑或是中国人胆怯,根本就不打算赚取“长远的洋财”?

  或许每个企业主心里都有一杆秤,称一称美金和人民币,孰轻孰重;或许是企业主更有一个“小九九”———盘算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将投资“捞回来”。商人重利,本无可厚非。但是,谁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放长线,方能钓大鱼”。急功近利赚的当然是蝇头小利。况且“利”字傍边立着一把刀,一个不小心,这把刀能断骨切筋,更能放血切肤,“体无完肤”或许就是无言的结局。

  不是吗?陶业所遭受的标准国际化的“切肤”之痛不在少数,更叫人心痛的是因为“标准国际化”的执行不力,因而导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及陶瓷技术装备不得不放弃国际高端市场的竞争,惟有徘徊在低端市场轰轰烈烈地拼价格。

  “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我们看看国际巨头的新本土化操作,或许能给行业带来一些启迪。

  众所周知,欧洲陶瓷行业(包括陶瓷技术装备和色釉料及原辅材料)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制造上,甚至是售后服务上,欧洲企业的标准化操作,都是目前国内企业所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低成本”操作又恰恰是欧洲企业又爱又恨,又不得不放弃的一块“肥肉”。也正因为如此,欧洲企业上演了一出标准国际化下的新本土化操作———选择技术先进、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和服务成本低廉的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欧洲企业输出技术,以当地的制造和服务成本为计算单位,将制造和售后服务整体打包给当地合作伙伴,并进行有效的远程监控,以保质保量和较低的成本服务高端客户。这样既维护了国际高端品牌形象,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效益回报。

  毋庸置疑,中国陶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标准国际化的行进中,尤其是体现在合同样书上的“合同标准”,不能也不敢以“白纸黑字”写进合同标书,进而令用户质疑———标准的技术参数是否被“注水”,因而中国企业“标准国际化”行进中,只能在“朦胧月色下”步履艰难……所幸的是,业界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增长模式,但愿这模式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并促进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美家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荐本文:
今日热点
更多>>
精彩专题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年会暨陶瓷行业荣耀榜
第八届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发展年会视频
广东陶瓷工业执照大奖
  •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行业焦点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