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大合影
2014年8月14日,上午11时,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在特地绿垦基地的林地里,有一道临时搭成的充气拱门,拱门下设置了一个临时舞台。就在这个临时舞台上,广东特地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红健亲手将一块牌匾交给四子王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培江,两人握手并交接牌匾的动作被数部照相机和手机记录下来,这一举动也象征着特地陶瓷在四子王旗第九期植树的林地权属由特地陶瓷捐赠给了四子王旗。据了解,这已经是特地陶瓷捐赠的第九个年头,今年捐赠的树苗已经在最适宜种植的五、六月种下。
特地陶瓷第九期内蒙古植树活动现场
在简短的捐赠仪式之后,参加活动的特地陶瓷经销商代表、设计师代表参观了特地绿垦基地。记者在特地绿垦基地巡视一圈,发现已经植树的地方,大部分区域树苗都已很好地存活,而当地人称“柃条”的灌木则在树苗周围生长着,很好地绿化着这一片昔日的盐碱地。
特地陶瓷第九期内蒙古植树捐赠仪式现场
根据记者在现场的统计,特地陶瓷本次活动一共来了20人,其中总部代表2人,湖南株洲3人,江西赣州3人,湖北黄冈8人,吉林长春4人。根据不同的身份分类,其中有设计师1人,经销商(老板)4人,小孩5人(其中最小的陈茜年仅7岁),工程客户、合作伙伴7人。
而见证特地陶瓷此番捐赠的四子王旗主要领导则包括:四子王旗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怀民,四子王旗常委、副旗长巴音吉日格勒,四子王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培江,四子王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敖登,四子王旗政协副主席巴特尔,四子王旗林业局副局长刘美。
孙培江,四子王旗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位曾经从军的内蒙汉子,用一口夹杂着浓浓乡音的普通话,充满深情感谢了特地陶瓷。他称特地陶瓷参与四子王旗的“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以下简称“双百万工程”)后,当地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他表示,“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有特地陶瓷的大力支持……工程一定会完成得又快又好,成为京(津)北‘双百万工程’,成为四子王旗的一面旗帜。”
特地陶瓷董事长冯红健见证了四子王旗九年以来的变化
作为特地陶瓷的领头人,冯红健回顾了九年来的植树活动,以及他所见证的四子王旗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在这平静的讲述中,冯向健不经意地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特地陶瓷在四子王旗的植树公益活动不会局限于十年协议期内,而是会在期满后一直持续下去。
一位嘉宾凝视着特地陶瓷绿垦基地牌
冯红健的此番表态,令到场的嘉宾们感到振奋,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一块负离子釉面砖引发的十年植树之旅
2006年,特地陶瓷推出了负离子釉面砖
时间倒回到2006年。
这一年,因为沙尘暴日益逼近北京,令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否如期顺利举行成了全世界关注的事情。北京方面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拟在京津冀以北地区从东到西建设防护林,抵抗风沙的侵袭。
这一工程,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简称“双百万”工程,是“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共植百万亩京(津)北绿色屏障世纪林(草)工程”的简称,其核心内容是动员一百万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族干部群众在2000年至2005年的5年时间内,在内蒙古营造一百万亩林(草),从而加快构筑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四子王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敖登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双百万”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生态环境。
特地绿垦基地第五期捐赠仪式
一个在东南沿海,一个在北部的中蒙边境地带,特地陶瓷与四子王旗的牵手,看起来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事出必有因,特地陶瓷为何积极参与数千公里以外的“双百万”工程呢?
四子王旗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王鸿胜已经记不大清楚特地方面的说法了,他说,“反正就是回报大自然——取的土,烧的陶瓷,再反过来回报大自然,所以种树。”
特地陶瓷官方新闻则是这样来表述特地陶瓷到内蒙植树的原因:
据了解,植树造林就是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科学表明,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千克二氧化碳。特地陶瓷十年间通过种树“碳中和”,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