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非典”、“甲流”、“禽流感”等相继爆发,人们对洗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洗手液,渐渐代替肥皂倍受青睐。近日,有关洗手液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多地检测发现免费洗手液细菌超标达几百倍!洗手液竟成毒手液,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要谨慎,避免越洗越脏。
公共场所提供的免费洗手液(图片源自网络)
公共场所提供的免费洗手液(图片源自网络)
自“非典”、“甲流”、“禽流感”等相继爆发,人们对洗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洗手液,渐渐代替肥皂倍受青睐。近日,有关洗手液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多地检测发现免费洗手液细菌超标达几百倍!洗手液竟成毒手液,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要谨慎,避免越洗越脏。
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经检测,首都国际机场洗手液细菌含量为每克60万个,超国家标准600倍。此后,各地媒体纷纷明察暗访,将免费洗手液送到有关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堪忧。
央视记者发现,北京东直门来福士商场洗手液过期2年,细菌超标1.3倍;眉州东坡酒楼洗手液细菌超标1.9倍。钱江晚报记者在杭州人流量较大的几个点抽取了9份洗手液样品,其中仅3份合格,其余6份细菌严重超标,其中不乏常见致病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副主任技师李涛说称:使用这样的洗手液洗手会促使致病菌二次传播,如果手上有伤口的话,轻则会使伤口发炎,重则会引发败血症、菌血症、菌毒血症等,甚至危及生命。
原本保障个人卫生的洗手液,为何最终会沦落为“毒手液”?消费者的卫生意识日益提高,促使洗手液成为各经营场所的“标配”。部分无良商家为了节省这部分成本,多会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采购劣质洗手液。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后称,部分黑作坊生产的散装洗手液价格极其低廉,每公斤仅售1元,而正规厂家生产的洗手液每公斤售价为4到20元不等。这种价格低廉的洗手液既没有生产日期,也没有厂址或品牌名称,仅用塑料桶装售。这些散装洗手液,质量得不到保证,追究起责任也非常困难。
其二,洗手液二次勾兑。齐鲁晚报、三湘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在暗访后发现,小饭馆、火锅店等提供的洗手液大多被稀释过,泡沫极少。不愿透露姓名的洗手液企业高管称,洗手液中有效成分的浓度是有科学依据的,一旦进行大比例的稀释,就会使洗手液的清洁和杀菌效果大打折扣。加上用于勾兑的自来水也带有细菌,会留存在稀释后的洗手液中,因而“洗手液堪比细菌培养基”的说法也不无道理。
要想杜绝公共场所“毒手液”的出现,就应该要从以上两个问题入手。首先,有关部门必须整顿无牌洗手液作坊,从根源上杜绝劣质洗手液在市面上流通;其次,卫生部门也要对公共场所的免费洗手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对质量不达标的商家进行处罚,使其意识到“毒手液”问题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