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家居曝光台
上元村:一条陶瓷村的十年城市化嬗变

/ by 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融入中心城区,农村发展新跨越

  “这边原来是一个大油罐,旁边是我们自己的展厅,用来展示我们的产品,再前面一点就是那11根大烟囱的所在地。”站在汇银上元售楼部门前,阿礼向记者比划着原来陶瓷厂的旧貌。8年前当他还在陶瓷厂上班时,大概没有想到这里会开发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楼盘,更加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环境能够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这一切的转变开始于2007年下半年,佛山出台《关于加快陶瓷产业优化提升的决定》,要求把建筑陶瓷制品的生产环节外迁,全市366家规模陶企中的250家要迁出去,作为陶瓷重镇的南庄首当其冲。

  这次的产业调整让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上元村再起波澜,村里反对的声音比转制时更为激烈,“很多人都想不通,连我们自己的骨干队伍都无法理解,陶瓷厂关停转移后村民的就业、收益怎么解决?”霍润昌一连说了三个“想不通”。

  上元村民对陶瓷夹杂了太多复杂的感情,曾经带来的辉煌与荣耀仍然历历在目,自上世纪80年代初建厂到2008年底全部关停,上元村民一直享受着陶瓷产业带来的红利,而一切都将随着产业调整而消失。

  在城市化浪潮高涨的情况下,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是与城市命运息息相关的。对上元村民来说,陶瓷厂的关停是城市空间拓宽、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抗争都无法阻挡城市建设的步伐。

  冷静下来后,霍润昌首先做通了自己的工作,“当时的考虑是即使没有产业调整政策,我们的租约也在2009年到期了,如果续约的话厂房和设备都已经老化,租金只会越来越低。而且其他厂都陆续外迁了,在这里生产陶瓷已经没有优势了。陶瓷厂关停也是大势所趋。”

  最让村民感到无助的不是产业转移本身,而是陶瓷厂关停后还能做什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当时考虑过搞物流,但交通没优势,而且政策也不支持。再做一些小厂也不适合,陶瓷厂关停后村里的环境好不容易好起来,不能再走老路了。”

  就在村委举棋不定的时候,政府给出了发展商住项目的建议,这成为了上元村融入城市的一次重要转折。对于这个提议,村里依然不乏反对的声音,他们最大的顾虑是发展房地产后村里将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村民的土地意识根深蒂固,要从对土地的支配权变成对物业的所有权,很多人的思维一时间转不过来。”

  但在带队参观了石湾的石头、石梁、黎涌等成功改造的村组后,霍润昌和他的村委班子很快就达成了统一意见,“发展商住项目,我们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首先陶瓷企业关停是大势所趋,‘三旧’改造政策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会融入到中心城区,在这方面上元作为南庄的桥头堡,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新起点,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齐飞

  上元村的决定很快就得到政府的支持,同意村里发展商住项目,并统一制作招商方案,在佛山市政府举办的佛山投资推介会上进行招商。

  2010年5月,汇银上元项目正式动工,标志着上元村从工业经济迈向城市经济跨出了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很看好上元和南庄的发展,这边和城区的差别正在缩小,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居住区,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打造来提高片区的商业环境和档次。”汇银上元的营销经理张小姐向记者介绍。

  “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后,村里除了能获得部分住宅物业外,还能获得3万多平方的商业物业,改写了上元村没有永久性物业的历史。”霍润昌介绍,通过把物业返租给汇银,村集体每年获得了150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比过去出租厂房翻了4倍,而这些仅仅是开始。

  “目前二期项目的手续正在办理。此外,我们还打算联合东村和私营企业共同开发石南路对面的600亩地。”霍润昌表示,当所有这些土地都开发完成后,还会考虑对村子南面的仓库进行重新规划,“我们希望一步一步来,把项目做稳做实,通过上元村的成功改造,为周边村起一个示范作用,引爆南庄大道沿线的改造。”

  一个个宏伟蓝图展现在这位正值壮年的村支书面前,城市化的脚步让上元村对未来的期盼从未如此强烈。

  与此同时,在上元村的堤围外围,一个酝酿多时的生态项目正逐步浮出水面。“这一整片滩涂地共有将近300亩,政府有意打造成为一个高品质生态公园。”阿礼手指着面前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说,之前已经绝迹的灰鹤又重新飞回来了。

  这里位于上元村的东南部,从地图上看就像一条突出来的尾巴被东平水道环绕,因此被形象地称作“周尾围”。据介绍,目前生态公园的初步方案已经完成,建成后将成为禅城市民生态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为上元村和南庄镇吸引到更多人气。

  如今走在上元村,到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过去白天鲜见人影的河堤公园,现在每天都有数百人散步和运动。环境的改善也让上元村变得更具吸引力。“现在石湾过来买楼和散步的人越来越多了。”而更让霍润昌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原来搬到市区去住的村民,现在又重新搬回来了。

  ■样本

  “三旧”改造激活农村“城市化”因子

  上元村仅仅是禅城辖区内54个村组的缩影,在工业起步阶段,禅城辖区内的村组纷纷走上了粗放型的发展之路,并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张槎针织、澜石不锈钢、环市童服、石湾陶瓷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传统制造业高耗能与低产出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上,城市化要求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和利用,增加土地附加值,而传统制造业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为了解答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的命题,禅城区率先祭出“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大旗,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以改造换空间”的旋风,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就此打响,而农村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主战场。

  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改造,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禅城随后出台了《“三大改造”项目财政扶持实施细则》,通过财政补贴、土地出让金返还、减免行政性收费等方式大力扶持“三旧”改造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农村拆旧建新的积极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我们的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目前为止,村集体项目还是以市场的参与为主。”禅城区旧城改造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黄少兰向记者介绍,通过把符合土地使用规划、城市规划等条件的村集体土地标图建库。她表示,目前禅城区通过“三旧”改造已对8.2万亩地完成了建库工作,其中近3万亩地已经启动建设,项目数超过100个,大大缓解了城市建设土地短缺的问题。

  在这里面,大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用地,城市化所推动的“旧改”正深

  刻地影响着禅城村组经济的发展。“2007年土地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原来的工业用地很多转为商住。目前石湾、祖庙的村组基本没工业用地了,张槎大部分工业用地也转为商住了。”禅城区农村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业地转商住地最直接的影响是传统产业发展受限。

  他以张槎针织为例,2006年,张槎街道的针织企业大概有2500多家,到了2011年只剩1700多家,减少了近三分之一,但产值却增加了将近50%。“企业数虽然减少了,但留下来的企业都是比较健康的,工业用地的减少迫使他们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来应对。”

  随着土地性质的改变和“三旧”改造的持续推进,一个个与城市经济相匹配的高端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塘头、沙岗两村共23万平方的旧厂房、旧物业被拆除后,一座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的国际家居博览城在这里树立起来,为家具、家居用品、陶瓷等17大类数十万种商品提供展示和交易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佛山家居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

  位于石头村的滨海御庭项目则打破了以往旧村改造“建新不拆旧”的模式,通过引入市场资金共拆除旧物业和村民房屋4.4万平方米,建设成为高档次的商业金融和住宅小区,为旧村改造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除了加快城市化的进度,“三旧”改造还让农村集体资产大幅增值,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据统计,截至2012年,禅城区54个村的集体资产总量约800亿,村组两级集体可支配收入达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8%,人均农民所得15564元,同比增长9%,人均股份分红约1.2万元,同比增长5.5%。

美家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荐本文:
今日热点
更多>>
精彩专题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年会暨陶瓷行业荣耀榜
第八届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发展年会视频
广东陶瓷工业执照大奖
  •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行业焦点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