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上十吨以本土窑口所生产的陶瓷藏品,对于陶瓷收藏家余长庭来说,开办一家博物馆是其多年的愿望。目前他已拟好相关申请,欲将自己的住房作为场馆,开办我省首家民间陶瓷博物馆,弘扬本土文化。
陶瓷藏品以吨计算
昨日,简单吃过午饭,余长庭独自在卫生间忙活开来,洗刷起前不久淘来的陶瓷碎片及一对“空雕龙坛”。看得出他格外看重这对“空雕龙坛”,坛盖与坛体间粘上了胶布,以免平常把玩时不小心摔碎。
与他收藏的大多马口窑器相比,这对坛子独特而又精巧,外表虽镂空,但内胆却可以盛水不漏,坛体上的“龙”图案形象而逼真。这是他在武汉周边的农家淘来的,发现时被人丢弃在院落的一角,布满油渍泥土,“才几块钱买的,别人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谈及于此,余长庭一脸欣喜。
书房、客厅、厨房、阳台,甚至是卧室里也都堆满了余长庭的藏品。
30年收藏陶瓷,究竟有多少件藏品,余长庭自己也没有准确数据,“10余吨是有的”。虽然在藏品中用吨计算很不科学,但足可显示其藏品数量之庞大。
他的藏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湖北本地所生产的马口窑及湖泗窑,过去被老百姓用来装米装水或被用来腌菜。这种起源明代隆庆年间,烧制使用并延续了400余年的陶器,随着90年代初塑料制品的兴起,被逐渐取代。
现如今,哪怕是在偏远的农村,这种窑器也已被淘汰。由于是民间日用器皿,长期没得到重视,不少外地藏家近年来开始大量囤积,成为收藏品中的新品。
专家助阵设立陶瓷博物馆
“品相完整、造型好的马口窑陶器被卖到三五万,甚至十多万已是常事。”我省马口窑权威专家、湖北美术学院雕塑教研室主任李正文教授介绍,作为湖北本土窑器,由于时代气息强,马口窑器“是跟着时代走的窑口,系统连贯性非常强”。
早在五年前,余长庭就有了开办私人博物馆的愿望,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条件不成熟,他的这个愿望一直压在心底。前不久的一次藏友聚会,他的想法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支持。两天前,余长庭拟好了交给主管部门的申请,准备设立自己的“湖北长庭地方陶瓷博物馆”,希望通过展示马口窑及湖泗窑为主的陶瓷及标本,弘扬本土文化和供爱好者参观。
据了解,余长庭还邀请了蔡荣清、蔡华初、饶学丰、李正文等我省专家学者作为该馆的顾问。
目前,我省登记在册的民间博物馆寥寥无几,不光是在我省,由于没有资金支持,我国民间博物馆运行可谓举步维艰。这一点,余长庭比任何人都清楚。
他称,将拿出现有100余平方米的住房作为场馆,自筹资金。他始终坚信,民间博物馆可以弥补官方收藏的不足,同时也承担着与国有博物馆相似的责任和功能。藏品通过民间博物馆不仅得以展示,对于提高地方的文化底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