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疯狂的授信
授信是陶瓷行业较为普遍的一种信用支付方式,陶瓷企业对经销商授信,陶瓷机械化工企业对陶瓷企业授信。这原本是企业基于互信而采取的双赢行为。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最后却演变成为相互制约的“绳套”和促销手段。
深度报道《疯狂的授信》揭示了行业授信行为从最初意在扶持壮大经销商到后来演变成为陶瓷企业争抢客户手段的过程,其中有“过度授信”、“恶意拖欠”等现象,以及陶瓷企业对上游机械化工企业支付货款期限的不断拉长,由此而形成了“授信”所带来的恶性循环。这种恶心循环造成了企业的重负甚至是濒临倒闭的伤害。本文亦指出并呼吁陶瓷行业上下游企业应相互保护对方的资金流动安全,以此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
2、 佛山小塘陶企昨日全部停产
自2008年底起,佛山南海小塘工业园区最晚在2010年10月31日前必须全部关停的消息在行业内盛传已久,陶瓷信息报曾在2010年11月1日关停之后的第一天前往小塘采访,发现因种种原因小塘工业园各陶瓷厂家均正常生产,随后又发表了标题为《大限已过,小塘陶企生产照常》的报道。此后,陶瓷信息报对小塘关停持续关注。
2010年12月佛山市政府下达了小塘陶企在2011年1月20日全部关停的“最后通牒”,随之而来因为对员工安置不当,在2011年元旦节时发生了数百工人因不满补偿标准而集结罢工堵路的事件。这对2011年1月20日小塘陶企是否能真正关停搬迁又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薄雾。为此,1月20日下午,记者再度到小塘了解情况,采写《佛山小塘陶企昨日全部停产》的新闻消息,正是本报关注小塘陶企搬迁、关停系列报道的收笔之作。全面记录了佛山小塘陶企产业转移之跌宕过程。
3、商户集体叛逃建材城
这原本是一个被誉为郑州市“黄金港”、“中原建材航母”的大型建材市场,占地2400亩、雄踞郑州北部的黄金通道,郑州天荣国际建材港,一亮相便立志要打造成为“中原建材航空母舰”。 开业之初的高曝光率助长了天荣的浩大声势,并在其2006年每天交易额一度达到160万元,引起了中新社、人民网、郑州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等各大媒体的相继报道。
然而定位在建材家居的“建材航母”的天荣国际建材港却在开业两年之后便“偃旗息鼓”,2006年底规划天荣汽配城意图突破,同年年底又引进“灯饰巨头”——金泰成灯饰广场寻求转机。目前,这个曾经主打建材产品的建材航母却在两年的时间里黯然搁浅,左奔右突寻求转机,记者深入调查,天荣建材港的惨淡收场,不仅有其在最初定位上的失误,也有着在后期对陶瓷卫浴商户的苛刻式管理、人气不旺、商户一直亏损等因素,最终导致了商户的集体“叛逃”。这给全国诸多类似终端市场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反面教材。
4、江西限电
2011年上半年,对陶瓷企业来说关注最多的便是全国各省市大面积的限电措施。在陶瓷生产的重镇高安,因为江西最严限电导致成本上升而酝酿着新一轮的产品涨价。
自2011年3月底以来,江西省电网供电能力出现了较大缺口,全省各地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的高安市,从4月1日开始实行“有序用电”,所有的陶瓷企业均实行计划用电和错峰用电,导致陶瓷企业只是能满足60~70%的生产,企业的产量降低,成本上升,极大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由于用电情况在短时间内还很难解决,大部分陶瓷企业不堪忍受高成本的运营,正在酝酿新一轮的价格上涨风暴。据一位从事十余载陶瓷生产的企业老板介绍,“此次限电风波来的不仅猛烈,而且限电时间将会持续很久,所波及的面积也将比较大,这将是江西陶瓷史上最严厉的一次限电。”
本文揭示了由于电力供应紧张,给陶瓷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一是对工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大量陶瓷企业被迫采取限电措施,制约了生产发展和企业成长,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二是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冲击,影响区域竞争力;三是企业限产和拉闸限电等措施都将影响居民生活;四是电力短缺还会对地区投资环境和产业招商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反映了限电对陶瓷产业带来的不利因素,也从一个方面再次印证陶瓷行业本身对能源的强烈依赖以及应对能源危机时的脆弱。
5、两个英皇的战争
同名之争,向来是同行业中两个企业常见的纠纷,从商标到市场对产品、品牌的认知,重名对企业带来的困扰及伤害不仅仅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佛山英皇卫浴与英国英皇卫浴之间上演的“英皇之争”由来已久,并仍在激烈地进行着。据商标注册相关信息显示,英国英皇卫浴注册人为英国英皇卫浴有限公司、公司地址位于英国伦敦五月花新联大街72号,作为企业最主要的信息,这似乎显得过于模糊。而佛山市英皇卫浴注册人为庞剑锋、申请人地址为广东省佛山市张槎镇青柯管理区等信息透明而实在。对于英国英皇卫浴总部到底位于何处、企业负责人究竟为“何方神圣”,这些原本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此时却显得十分地深奥和神秘。一个是自1996年就开始植根中国、现享誉国内外的广东名牌产品,一个是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现发展迅速但鲜为人知的国外品牌,到底是谁在侵权、此事又该以何种结局落下帷幕,都需要时间来揭开如此种种困惑。
中国商标注册法规显然跟不上当前社会的商业发展步伐,如何判定侵权,又如何在商标注册之初就避免同名、同音甚至是恶意注册并不在企业的管辖范围内,只能等待法规的逐步规范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