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来袭,本报驻景德镇记者在采访众多私人瓷窑作坊的工人时,发现多人不仅对近40℃的高温很淡定,还对本应该从作坊主那里领到的高温津贴很漠然。记者调查后发现,私人作坊的大量存在,加上用工机制的松散,导致私营业主不愿发放高温津贴。
窑主称发放津贴不划算
景德镇市原艺术瓷厂内聚集了大量的陶瓷作坊,其中的梭式窑作坊为数颇多。7月3日晚7时许,记者进入了几家正在烧窑的窑炉作坊。如果要用文字来形容作坊里的热度,就只能借用一个瓷工的通俗比喻了——“这里面就像上了气的蒸笼,到处都是热气,让人喘不过气来。”至于作坊里的温度到底有多高,没人能说个具体,只是他们都说肯定超过了50℃,人站在那里不动都会出一身大汗。
按照规定,企业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度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季节津贴,津贴标准每天10元。显然,烧窑瓷工的工作环境完全符合高温工作场所的要求,作坊业主应该给窑工们发放高温津贴。
但接受记者采访的作坊业主的表态却惊人地统一,他们说从来没有给窑工们发放过高温津贴,最多也就是买点冰水或者西瓜来给大家解解暑。原因无外乎两点,第一,发放高温津贴无疑会增加他们的生产成本,因为要论高温,1300℃以上的窑火会让作坊里一年四季都处于高温状态,而绝对不仅仅局限在七八九这三个月里。这样算来,津贴绝对是个大数目。第二,作坊里的用工机制比较松散,工人们的正常流动现象比较多,这也导致了业主不敢轻易发放高温津贴。
窑工认为津贴意义不大
本以为窑工对业主们的表态会有反感,但事实上是,众多窑工也对高温津贴比较冷淡。
除了众多窑工表示早就习惯高温环境的表态外,江师傅的表态总结出了众多受访窑工的心声,他说:“高温津贴有多少?应该也就几百元钱吧?我们的工资肯定不止这么点钱,为了区区几百元,能买多少降温品呢?现在饮料都要几元钱一瓶哦,为了这些钱去和老板叫板,伤了彼此间的和气,搞不好还会因此丢了工作,实在不划算。”
实际情况是,目前景德镇市执行的高温津贴标准还远没有窑工们估计的高,从景德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得到的说法是,该市执行的补贴标准是“从事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20元……”按照这个标准的话,按每月30天计算,平均一天的津贴是4元,买两瓶绿茶之类的饮料都不够。
人保部门称监督难到位
虽然窑主们不发津贴有各种各样的苦衷,但必须承认的是,这样的做法是不合规矩的。景德镇市人保局副局长蒋云海坦言:“国有瓷厂改制后,产生了太多的私人小作坊,现有的监管力量很难覆盖所有小作坊。”
蒋副局长告诉记者,他了解的情况是,该市的大型陶瓷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都能严格按照条例规章执行,保证工人们的防暑降温津贴。其中原因一是企业自身有比较良好的管理制度,二是相对单一的监督对象也有利于职能部门进行监管管理。但对于那些分布在城区各个范围的陶瓷小作坊,职能部门的执法力量就显得势单力薄,很难顾及所有。
“不过这并不代表职能部门对此袖手旁观,我们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如果窑工对未领到高温津贴不满,可以到有关职能部门投诉,相关部门一定会介入调查,并保障窑工的权利。”景德镇市人保局劳动仲裁科张科长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