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陶瓷砖行业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一些长期存在的痛点和挑战。部分市场主体诚信缺失,其不正当竞争行为已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亦对“中国制造”“佛山禅城陶瓷”的品牌形象与行业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实质阻碍。根治这些业内深恶痛绝的顽疾,亟需各方凝聚共识,采取有力措施。
以下是深度总结的十一大行业乱象:
1. 产品标识与产地造假(“挂羊头卖狗肉”)
乱象描述: 一些企业将在次级产区生产的产品,擅自粘贴知名产地(如广东佛山)或伪造“原装进口”标签,利用区域品牌溢价进行销售,构成对消费者的直接欺诈。
危害: 严重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损害区域品牌公信力,破坏公平竞争环境。
2. 虚假宣传与概念炒作
乱象描述: 滥用“负离子”、“除甲醛”、“纳米”等科技与健康概念,夸大产品功能功效。其实际效果往往缺乏科学验证和长期数据支持,误导消费者决策。
危害: 扭曲产品真实价值,扰乱市场信息,使诚信企业投入的研发成果被市场噪声淹没。
3. 短视频营销夸大其词与恶意诋毁
乱象描述: 部分品牌或主播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营销时,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过度夸大自身产品性能,采用“最……”、“绝对……”等绝对化用语进行忽悠;二是通过“测评”等形式,无依据地恶意诋毁、踩压竞品,编造“行业内幕”以博取眼球,制造焦虑,进行不正当竞争。
危害: 污染网络营销环境,传播不实信息,严重误导消费者,并对他人的商业信誉造成损害。
4. 价格战与低价倾销
乱象描述: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长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其背后往往伴随着偷工减料、降低品质等行为。
危害: 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扼杀创新动力,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损害消费者长远利益。
5. 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乱象描述: 为压缩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减薄坯体、使用劣质原料、简化工艺等方式,使产品在强度、耐磨度、安全性等方面无法达到宣称的标准或国家标准。
危害: 带来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如易碎、开裂、渗污等,影响消费者使用安全。
6. 知识产权侵权与设计抄袭
乱象描述: 对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原创产品设计、花色纹理进行快速仿制与山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危害: 严重打击企业原创设计积极性,导致产品同质化,阻碍行业设计进步与转型升级。
7. 环保与生产标准执行不力
乱象描述: 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未能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与能耗标准,存在偷排漏排现象,对产品放射性等安全指标的监控流于形式。
危害: 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相悖,对环境造成负担,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
8. 渠道窜货与市场管控混乱
乱象描述: 经销商为套利跨区域低价销售产品,破坏品牌方制定的统一价格体系,造成市场秩序混乱。
危害: 损害授权经销商利益,削弱渠道信心,破坏品牌形象。
9. 售后服务推诿扯皮
乱象描述: 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厂商、经销商、施工方相互推卸责任,缺乏清晰的责任认定机制和标准的售后解决流程,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
危害: 极大降低消费体验,侵蚀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基础。
10. 工程渠道与经销商渠道的冲突
乱象描述: 品牌方为争夺大型工程订单,以超低价格直接供货,可能存在“工程特供”产品,冲击零售市场价格体系,损害经销商利益。
危害: 引发渠道矛盾,挫伤经销商积极性,可能影响终端产品质量一致性。
11. 虚假检测报告与认证
乱象描述: 通过送检特殊样品、购买虚假证书等方式,为不合格产品披上“合格”、“绿色产品”、“名牌”等外衣,欺骗消费者与市场。
危害: 削弱认证机构公信力,为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开辟通道,破坏行业诚信根基。
(来源: 佛山市禅城区陶瓷行业协会禅城区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