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某协会正式发布建筑陶瓷产品分级评价规范,首次明确“AAAAA级瓷砖”作为行业最高等级标准,从吸水率、硬度、耐磨度、环保指标到设计美学等12项核心参数提出严苛要求。这本是行业试图扭转“低价内卷”、推动品质升级的重要尝试,却在落地半年后陷入尴尬——头部企业试水的AAAAA级产品市场遇冷,中小厂直言“成本扛不住”,消费者则反问“凭什么多花钱买看不见的‘高等级’”?当行业一边喊着“逃离价格战”,一边又被市场现实按在地上摩擦,“AAAAA级瓷砖”正沦为雾里看花的营销概念。
内卷到骨头里的瓷砖行业:价格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中国瓷砖行业早已陷入“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利润压缩—再降价”的恶性循环。据有关数据,2023年全国瓷砖产能利用率不足65%,全行业库存超20亿平方米,相当于3个北京市的年需求量。在佛山、淄博等陶瓷主产区,中小厂的出厂价已卷到“论斤卖”:800×800mm的通体大理石瓷砖,成本价约60元/片,终端售价却普遍压在70-80元;即便是一线品牌,主流产品在电商平台的促销价也较十年前仅上涨15%,远低于同期原材料(天然气、高岭土)和人工成本的涨幅(超50%)。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逻辑很简单:“装修一套房要花几十万,瓷砖占两三万,多花500块买‘高等级’,不如加块好地板。”某装修平台2024年消费者调研显示,78%的业主将“单价”列为瓷砖采购的首要决策因素,仅12%关注“检测报告”或“分级标准”;在下沉市场,甚至有消费者直接要求“和邻居用同款,便宜就行”。当整个市场都被“9.9元包邮”“买一送一”的促销信息淹没时,任何试图提升价格的举动都像逆水行舟。
AAAAA级的“高门槛”:成本翻倍,却换不来消费者买单
新分级标准的美好愿景,被现实的“成本账单”击得粉碎。以某头部陶企试产的AAAAA级通体砖为例,为满足“吸水率≤0.1%”的要求,需将烧制温度从1200℃提升至1280℃,单窑能耗增加25%;为达到“莫氏硬度≥7级”,需采用进口纳米釉料,原料成本占比从22%升至35%;更关键的是,每批次产品需通过第三方机构的17项检测,单次检测费用高达8000元,若遇不合格需返工,综合成本再涨10%。最终,这款瓷砖的生产成本从原来的55元/片飙升至110元/片,若按行业惯例加价30%销售,终端售价需达143元/片——而市场上同规格主流产品仅售75-85元。
成本压力之下,企业陷入两难:若坚持高价,可能面临“有价无市”;若妥协降价,则违背分级初衷,甚至被贴上“虚假宣传”的标签。某二线品牌负责人坦言:“我们试产了1000箱AAAAA级砖,三个月只卖了80箱,剩下的全砸在仓库里。现在生产线不敢停,但不敢再接订单——卖一片亏一片。”更讽刺的是,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悄悄降低标准:检测时挑最好的批次送样,量产时却用普通原料,反而加剧了消费者对“高等级”的信任危机。
从“分级”到“分级”:行业需要的不是标签,而是共识
瓷砖行业的困境,并非“分级”本身的错。事实上,日本JIS标准、欧盟EN标准对建筑陶瓷的分级早有成熟体系,其关键是“优质优价”的市场共识已形成——日本消费者愿为“无辐射、低吸水”的高端瓷砖支付3-5倍溢价,欧洲设计师项目更将“EN 1303 Class A1”作为硬性指标。反观国内,问题的核心在于:消费者看不到“高等级”与“普通级”的实际差异,企业无法证明“高价”的合理性,行业缺乏统一的“信任背书”。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家正加快推进消费品分级体系建设。《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立重点领域消费品分级标准,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建筑陶瓷作为民生刚需品类,正是政策鼓励的重点领域。在此背景下,AAAAA级瓷砖不仅是行业升级的“试金石”,更是企业抢占未来市场的“先手棋”——随着消费升级加速,消费者对“高品质、可信赖”建材的需求必然增长,今天的“高门槛”,或许就是明天的“护城河”。
要让AAAAA级瓷砖走出“雾里看花”,需要三方合力:企业要主动拥抱标准,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行业协会已开通快速申报通道,对首批通过AAAAA级认证的企业给予检测费用优惠、品牌推广支持,企业应抓住政策红利期,尽快完成标准应用与产品迭代,用“看得见的认证”建立市场信任;行业协会需推动“可视化认证”——比如在产品包装上标注“执行并符合相关标准的AAAAA/AAAA级技术指标要求”和具体数值等,让消费者直观感知差异;头部企业需跳出“价格战”思维,通过场景化营销传递价值——例如联合装修公司推出“20年不渗污”的质保服务,用长期体验对冲短期价格敏感;政策层面可探索“优质优价”的税收优惠或采购倾斜(如保障房、学校等公共项目优先采购高等级产品),为高端市场提供初始增量。
回到现实,当消费者还在为“9块9包邮”的瓷砖精打细算时,AAAAA级瓷砖的故事或许注定艰难。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是企业“换道超车”的机遇——今天的消费者可能因价格犹豫,但明天的需求终将向品质倾斜。我们呼吁更多企业以“国家消费品分级指导”为指引,尽快申报应用新分级标准:如果连企业都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消费者又如何能找到真正优质的AAAAA级瓷砖?行业的品质升级,等不起“慢慢来”!
它需要的不是更严格的检测标准,而是让“高等级”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景,让“多花钱”变成“值得花”。否则,再漂亮的“AAAAA”标签,终究只是工厂墙上的证书,而非消费者买单的价值。
(美家网产业研究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