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佛山陶瓷的发展轨迹已悄然跨越了“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作为中国陶瓷产业的核心策源地,其历经数十年积累的产业厚度、技术高度与市场广度,正推动着行业进入“价值重塑”的关键期。在“十五五”时期,佛山陶瓷的核心使命,应是从“中国陶瓷制造中心”向“世界陶瓷创新与价值中枢”跃升——以“世界陶瓷之都”的战略定位重构产业逻辑,以总部经济为牵引聚合全球资源,以创新驱动与生态升级强化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从“规模优势”到“高度优势”的质变。
一、从“制造高地”到“价值中枢”:重新定义产业坐标
佛山陶瓷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对传统工艺的工业化改造,成于21世纪以来对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如今,这里聚集了全国60%以上的建陶知名品牌、80%的陶瓷机械装备核心企业,形成了从原料制备、装备制造、产品研发到物流贸易的全产业链闭环,产业规模占全国建陶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但“规模优势”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全球陶瓷市场从“产品稀缺”转向“价值稀缺”,消费者对功能、设计、文化、环保的综合需求远超传统制造能力;国际竞争格局从“成本比拼”转向“规则主导”,欧美企业依托标准制定权与品牌溢价权持续挤压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
“十五五”期间,佛山陶瓷必须跳出“制造环节”的单一角色,向“价值中枢”转型。这意味着,佛山不仅要继续做全球最好的瓷砖、最先进的窑炉,更要成为全球陶瓷产业的“创新策源地”“标准输出地”与“文化引领地”。通过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关键技术从“跟跑”转向“领跑”;通过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掌握行业话语权;通过挖掘陶瓷的文化属性与美学价值,将“佛山制造”升级为“佛山智造+佛山文化”的复合IP,最终在全球产业网络中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
二、从“企业集聚”到“总部集群”:强化资源配置能力
佛山陶瓷的另一个核心优势,在于其“产业生态”的成熟度——这里不仅有龙头企业,更有配套完善的服务商群体;不仅有生产车间,更有连接上下游的商贸、物流、检测、认证等服务机构。但在当前全球产业格局下,单纯的“企业集聚”已难以应对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挑战。“十五五”期间,佛山需要以“总部经济”为抓手,推动产业资源向核心区域集中,打造“中国陶瓷企业总部基地”。
这种“总部集群”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聚集,而是通过优化城市功能配套(如高端商务楼宇、国际会展中心、行业数据中心)、完善公共服务(如知识产权保护、跨境金融服务、人才公寓)、强化产业协同(如建立跨企业技术联盟、共享检测平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陶瓷企业的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品牌运营中心落户佛山。通过总部的“大脑”功能,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市场资源与资本资源,形成“决策在佛山、制造在全球”的新型产业分工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佛山对产业的控制力,更能通过总部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配套基地,构建“核心引领、全域协同”的产业新格局。
三、从“本土实践”到“全球规则”:构建国际竞争力新范式
国际竞争力的本质,是对全球产业链的控制力与对市场规则的主导权。佛山陶瓷要在“十五五”期间实现从“中国龙头”到“世界领袖”的跨越,必须在三个维度突破:
其一,技术创新的“引领性”。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在低碳陶瓷、智能装备、生物陶瓷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核技术”,推动陶瓷产业从“传统材料”向“功能材料”“智能材料”升级。
其二,绿色转型的“示范性”。响应“双碳”战略,率先在全行业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循环经济模式与低碳认证体系,打造“零碳工厂”“绿色园区”的标杆,将佛山的绿色实践转化为全球陶瓷产业的“准入标准”,抢占未来市场的道德制高点。
其三,文化输出的“渗透性”。陶瓷不仅是工业产品,更是文化载体。佛山需深度挖掘石湾陶塑、南风古灶等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陶瓷与当代设计、时尚产业、文旅产业的融合,通过国际展会、艺术展、跨界合作等方式,让“佛山陶瓷”成为全球消费者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跨越。
编者:以“高度”定义未来
“十五五”时期的佛山陶瓷,已站在从“量”到“质”、从“大”到“强”的关键转折点。其核心任务,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创新、总部、绿色的三轮驱动,构建“世界陶瓷之都”的战略高度。当佛山陶瓷能够主导全球产业标准、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输出全球文化价值时,它将不仅是中国陶瓷的“名片”,更会成为全球陶瓷产业的“心脏”——这既是佛山的历史使命,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美家网党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