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各行各业就是一个赛跑道,看谁跑得快!

/ by 美家网 浏览次数:

  当下的经济图景里,产能过剩像一根隐形的指挥棒,将无数行业推入同一条赛道。这条跑道的起点是过去二十年的投资热潮,终点却模糊在需求增长的放缓里——当生产线的轰鸣声超过了市场的消化能力,当厂房里的库存堆叠成沉默的山峦,每个参与者都不得不踩下加速键,在有限的赛道空间里争夺生存的缝隙。

  瓷砖行业是这条赛道的典型样本。从窑炉里流出的瓷砖,曾是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硬通货,也是基建浪潮中的基础建材。但当新建楼盘的脚手架逐渐稀疏,当老旧小区改造的订单难掩总量下滑,曾经被乐观预期的产能,如今成了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据行业协会统计,全国瓷砖产能利用率长期徘徊在60%上下,这意味着每三条生产线里,至少有一条在空转可即便如此,新的生产线仍在某些区域悄然落地——地方政府的招商热情、企业对规模效应的执念、甚至是对行业洗牌期抄底”的侥幸,都在推动产能的惯性扩张。

  品牌端的较量最先白热化。头部企业凭借早期建立的品牌认知、全国性的经销商网络和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率先发起价格战。他们用全系列降价买赠活动切割市场,用高端岩板抗菌瓷砖的概念重塑产品价值,试图将中小品牌挤压到区域市场的角落。而中小品牌则陷入两难:跟进降价意味着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临界点,不跟进则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于是我们看到,曾经靠区域代理+批发就能活得滋润的企业,如今不得不投入重金做线上直播、建体验店、搞跨界联名——这些额外的营销成本,最终又转化为终端价格的隐性负担,让整个行业的利润池越来越浅。

  配套产业的竞争同样残酷。瓷砖胶、美缝剂、色釉料这些“隐形刚需,本应是行业的稳定支撑,却在产能过剩的传导下沦为另一片红海。一家瓷砖胶企业的销售经理曾坦言:前几年瓷砖厂扩产时,我们跟着投了三条线,现在瓷砖厂自己都吃不饱,我们的货只能堆在仓库里。为了抢客户,供应商们开始比拼账期——从30天延长到60天,再到90天;比拼配方——在基础性能达标的前提下,不断压低原材料成本;甚至比拼绑定服务——派技术员驻厂帮瓷砖厂调试设备,只为换取一份长期订单。这种竞争的结果,是整个辅料行业的毛利率从十年前的25%跌至如今的12%以下,企业赚的不再是技术钱,而是熬下去”的耐心钱。

  最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则陷入了一场“资源贱卖的困局。无论是高岭土、长石这类陶瓷原料,还是氢氧化钙、氧化锌等化工辅料,其产能扩张速度都远超瓷砖主业的消化能力。以高岭土为例,随着江西、广东等主产区的新矿不断开采,优质矿源的价格十年间下跌了近40%,而低品位矿石的供应量却翻了一番。矿山企业为了维持现金流,不得不接受更低的采购价,甚至主动降低开采标准——反正多采一吨就少亏一吨。这种饮鸩止渴的竞争,不仅破坏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让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向上游流失:当原材料成本占比从30%降至20%,瓷砖厂看似得了便宜,实则因为终端价格战,利润反而进一步缩水。

  这条看不见终点的赛道上,每个参与者都在奔跑,却又不知道方向。有人试图用技术创新突围,比如研发更薄更轻的瓷砖、更环保的釉料;有人寄希望于海外市场,把过剩的产能输出到东南亚、中东;也有人选择退出,在清算设备后转向其他行业。但无论选择哪条路,他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当赛道的长度超过了实际的终点,跑得越快的人,可能摔得越重。

  产能过剩从来不是某个行业的专属困境,它是经济周期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必经过程。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有人会被淘汰,有人会转型,有人会在剧痛中完成升级。而当潮水退去,真正留下的,或许不是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那些既能看清赛道边界,又能找到独特赛道的清醒者。

(美家网产业研究中心  供稿)

 

 

美家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推荐本文:
今日热点
更多>>
精彩专题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年会暨陶瓷行业荣耀榜
第八届中国(佛山)陶瓷工业发展年会视频
广东陶瓷工业执照大奖
  •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第七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总评榜投票专题

  •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专题:第六届中国(佛山)陶瓷发展年会暨陶瓷十强企业授牌仪式

  •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专题:2017第二届佛山陶瓷十强企业特别专题

  •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专题:中国陶瓷趋势论坛暨中国陶瓷十强企业总评榜

行业焦点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