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这一战略以“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为核心,对各行各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建筑陶瓷领域,陶瓷砖作为用量最大、覆盖最广的建材产品之一,其质量等级标准的统一化、规范化,既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发布的《陶瓷砖产品质量等级标识》团体标准(以下简称“团体标准”),以AAAAA级、AAAA级两级分级的创新设计,通过系统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制度安排,为陶瓷砖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破局区域壁垒:以统一分级打通市场流通“任督二脉”
长期以来,陶瓷砖行业因区域生产集中、市场需求分散,形成了“一地一标准”“一企一标识”的碎片化格局。不同地区对产品耐磨度、吸水率、抗折强度等核心指标的要求存在差异,检测方法与判定规则的不一致,不仅导致跨区域流通时频繁出现质量争议,更滋生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生存空间——部分企业利用标准差异规避监管,以低质产品冲击外地市场,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环境。
团体标准的突破性在于,首次以行业自律组织的权威性,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陶瓷砖质量等级统一分级体系。其明确将产品质量划分为AAAAA级(最高等级)与AAAA级(基础等级)两级,统一了检测设备、试验方法与判定流程,并对等级标识的字体、颜色、位置等作出可视化规范。例如,AAAAA级产品需在耐磨度、抗折强度等核心指标上达到行业顶尖水平,AAAA级则需满足基础使用功能要求。这一“一标到底”的分级设计,彻底打破了区域标准的壁垒:生产企业无需再为适配不同地区的标准调整生产工艺,流通企业无需重复检测即可跨区域销售,消费者无需因地域差异难以辨识产品质量。市场要素的流动效率显著提升,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流通血脉”得以畅通。
二、规范竞争秩序:以等级标识构建“优质优价”市场机制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是“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在陶瓷砖行业,过去因缺乏统一的等级标识,消费者难以直观判断产品质量差异,“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却以“优质产品”名义高价销售;而坚守质量的企业因成本较高,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这种扭曲的市场逻辑,既损害消费者权益,又抑制行业创新动力。
团体标准通过AAAAA级、AAAA级的可视化分级标识,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权威的“信用背书”。AAAAA级标识如同“顶级质量勋章”,明确传递产品的卓越性能;AAAA级标识则标注基础性能达标,为大众消费提供性价比选择。这一制度设计,让消费者能够“看标识、辨质量”,推动市场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企业要想获得更高溢价,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以达到AAAAA级标准;而试图通过降低标准获取利润的行为,将因无法获得高等级标识而被市场淘汰。这种正向激励机制,正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具体实践。
三、引领产业升级:以标准先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不仅是市场的整合,更是产业的升级。陶瓷砖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挑战。团体标准的制定,前瞻性地纳入了绿色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要求:在环保指标上,AAAAA级产品需严格限制放射性、甲醛等有害物释放量,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AAAA级产品则需满足基础环保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在功能创新上,针对防滑、抗菌、透水等新兴需求,团体标准在AAAAA级中增设附加性能的高阶分级规则,并配套制定了测试方法,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标准依据。
这种“标准引领”的模式,既避免了企业盲目投入导致的资源浪费,又为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例如,针对近年来消费者对“高防滑陶瓷砖”的需求增长,团体标准在AAAAA级中细化了防滑等级的测试方法与阈值要求,推动企业加大防滑技术研发,加速相关产品的市场普及。当全国市场以统一分级接纳创新产品时,企业的研发动力被充分激发,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为陶瓷砖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区域割裂”到“全国贯通”,从“无序竞争”到“优质优价”,从“传统制造”到“创新升级”,《陶瓷砖产品质量等级标识》团体标准的发布,是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在行业层面的生动实践。其AAAAA级、AAAA级的分级设计,以简洁明确的规则打通市场堵点,以权威可视的标识规范竞争秩序,以前瞻创新的要求引领产业升级,为陶瓷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随着团体标准的深入实施,陶瓷砖行业必将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标准先手、质量引领”的标杆领域,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经验。
来源:美家网产业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