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南方日报发布专题报道《直面网络经营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完成修订——经营者不得对同行虚假评价》,标志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又一次精准迭代。其中“经营者不得对同行进行虚假评价”的明确规定,如同一把“规则之尺”,为长期困于恶性竞争的陶瓷砖行业,划出了公平竞争的基准线。
陶瓷砖作为建筑装饰材料的重要品类,其市场竞争的复杂性由来已久。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技术迭代周期长、品牌溢价空间有限等行业特性,使得部分企业在市场拓展中陷入“路径依赖”——当产品研发难以突破、服务体系难以差异化时,一些经营者转而将竞争焦点转向“攻击同行”:通过网络平台散布不实质量信息、虚构同行价格漏洞、抹黑竞品经营稳定性等行为,试图以“负面舆论”挤压对手生存空间。这种“以攻代守”的竞争策略,表面上是企业间的“攻防战”,实则是对行业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它不仅混淆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判断,更让企业将本应用于技术升级、质量优化的资源,浪费在无休止的舆论博弈中,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此次修订,正是对这种畸形竞争逻辑的明确纠偏。新规以法律的形式,将“禁止对同行虚假评价”确立为市场主体的基本义务,本质上是对“公平竞争”原则的重申。它传递的信号清晰而坚定:市场竞争的边界,在于“自我超越”而非“贬低他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来自产品品质、服务能力与创新水平,而非对竞品的恶意攻击。这一规则的落地,为陶瓷砖行业拆除了一条长期横亘在同行之间的“敌意篱笆”。
对陶瓷砖企业而言,新规带来的最直接改变,是竞争成本的结构性下降。过去,企业不仅要应对市场需求波动、原材料价格变化等客观风险,还要时刻防范同行的“舆论暗箭”——一条未经核实的负面评价可能在短视频平台快速传播,甚至演变为影响品牌信誉的危机事件;一次恶意的“参数对比”可能误导消费者选择,导致企业辛苦建立的市场口碑受损。如今,随着“虚假评价”的法律红线清晰,企业终于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向内生长”的核心命题中:或是研发更环保的陶瓷釉料以降低碳排放,或是优化生产线精度以提升产品合格率,或是建立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增强用户粘性。这些“向内发力”的努力,才是企业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根本依托。
更深远的改变,在于行业信任体系的重建。消费者选择陶瓷砖时,往往面临专业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产品的耐磨系数、吸水率等关键参数难以直观判断,品牌的宣传语又可能带有倾向性。当同行之间的恶意评价被法律禁止,企业获取市场信任的方式将被迫“去套路化”——它们不得不通过第三方检测报告、用户实地体验、行业认证等方式,用客观数据证明自身实力。这种转变不仅能提升消费者的决策效率,更能倒逼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的“硬通货”,而非营销话术的“软技巧”。当“说真话”成为企业的生存本能,“讲诚信”自然会成为行业的共同准则。
从行业发展阶段看,新规的出台也标志着陶瓷砖行业正从“野蛮生长”向“成熟发展”加速跨越。在过去的粗放式竞争中,企业的生存逻辑是“只要比对手差一点就行”;而在新的规则下,企业的生存逻辑将变为“必须比自己好一点”。这种逻辑的转变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势能:当企业不再将同行视为“敌人”,而是看作共同推动行业进步的伙伴,技术创新的协作、标准的共建、市场的规范都将获得更坚实的基础。例如,企业间可能从“互相拆台”转向“联合攻关”,共同研发更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新型陶瓷材料;行业协会可能从“被动调解”转向“主动引领”,推动建立更透明的质量评价体系。
当然,规则的落地需要执行的保障。监管部门对“虚假评价”的界定标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消费者投诉的响应效率,都是新规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条规定的深入实施,陶瓷砖行业的竞争环境将逐渐清朗:恶意中伤的杂音会越来越弱,专注实业的主旋律会越来越强。对于那些始终以产品和品质为立身之本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迟到的“春天”——他们不必再为同行的恶意攻击耗费精力,不必再因市场的信息混乱模糊定位,只需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产品,就能在公平的竞争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
陶瓷砖行业的“晴朗”天空,从来不是靠贬低他人换来的,而是靠每一家企业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投入、对规则的敬畏。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不过是撕开了遮挡阳光的幕布。当企业不再需要为“攻击对手”消耗资源,当消费者能够基于真实信息做出选择,这个行业的春天,终将到来。(美家网党支部)
